说起老中医,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背着药葫芦的须发皆白的老者,似乎中医跟葫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错,中医不光跟葫芦有着密切关系,过去中医们认为葫芦本身就是他们的CI,就是他们的招牌。开个药店或者医馆就在门口挂个葫芦,告诉人们看病买药就来。这个也是有渊源的。
拿葫芦做招牌其实还有典故的。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常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效果灵验,药到病除。他就想拜为师父。于是看人家下班后就跟踪老翁至一酒店。发现老翁遁入墙上挂的一个葫芦不见。他第二天就早早置办了一桌酒席在葫芦前等着,老翁果然到时出现。他赶紧磕头下跪,向老翁表白。老翁吃饱喝足后说你明天迟些再来,他也依嘱行事。第二天老翁下班回来看他还在等于是带他一同跳入葫芦,里边玉宇琼阁,谓为仙境。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老翁说念你心诚就教教你吧,传授了他很多本领。后来费长房终成一代名医,为了纪念老翁,给人看病时候总背着葫芦。因为他病看的好,在业界形成了一种潮流,同行也都背个葫芦彰显自己医术高超。后来吃瓜群众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医生所到之处,往往先将葫芦悬挂,作为行医的“广告”。并以“悬壶”作为医生开业的代称。
当然过去神仙跟神医几乎是分不开的。病看的好的医生会被奉为神仙,救死扶伤对神仙来说当然也是小菜一碟。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也常常背着葫芦给人看病开药。太上老君装长生不老仙丹的宝贝也是个葫芦。虽然他们都没有注册医师资格证或者公共营养师证。鉴于葫芦里边经常装的是灵丹妙药,于是有人就写了诗赞美它:“少嫩堪称老作瓢,长成载酒最妖娆。仙人用我装丹药,美丽传说一梦遥。”
葫芦的用途十分广泛,早期人类生活离不开它。葫芦幼嫩的果实和叶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芦果实外壳色白,外层有蜡质,质坚硬而轻虚。“一个葫芦两个瓢”,在陶器尚未发明时代,先民用葫芦瓢作为碗、壶、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葫芦依然是轻便而实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将葫芦作为盛放药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芦清香之气,融天地精华于一壶。“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壶中美酒启之醇香彻腑,茗之更可解忧。把药与酒浸渍于壶中,密封时日,启封饮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于是壶与医药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葫芦本身就是一味中药,这估计也是它能成为医药化身的原因之一。葫芦味甘、性寒,入肺、脾、肾三经。其主要功用有四:一是利水消肿。可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疸、小便不利等病证。二是清热解*。痈疽疔疮、痔疮肿痛,蛇虫咬伤时,可用新鲜葫芦叶、藤捣汁,敷患处,一日三四次,有解*消肿之功。三是杀虫止痒。主治疥癣、脚癣、白秃疮等。四是除烦止泻。主治胃热、消渴,心中烦热,夜寐不安。
葫芦细腰,上下两个圆球,造型古朴典雅,线条婉约婀娜,能体现东方文化的情趣和神韵。葫芦外像“吉”字,“壶”与“福”字谐音,因此药葫芦也是消灾除病、吉祥如意、福寿康泰的象征。要是身处国外,一个葫芦就能让你联想起浓重深厚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