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
熙春
第36天
写在开篇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ClaireMcfall)创作的小说,作者从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
今日佳句
地平线上群山环绕,危峰高耸。低压压的云层掠过山顶,茫无涯际。原野上色彩缤纷,紫色的石楠花在一大片棕色的凤尾草中抢占了一席之地,四季常青的松树将山坡下染成深色,低矮的灌木丛杂生其间。靠近隧道的山坡地势平缓,起伏的山丘上百草丰茂。视野里既无市镇也无道路,甚至连一间孤零零的农舍也没有。迪伦一边咬着嘴唇,一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情景。这里看上去尚是一片不宜久留的蛮荒野地。
——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
句里积词
步履艰难:形容走路非常吃力;形容事物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前行的征途中,拄着双拐的人虽然步履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奋发不息的心则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巅。
知句论事
硕大的雨滴时缓时急,杂乱地敲打着车站的白铁皮屋顶,宣告自己的降临。迪伦叹了口气,把脸深深地埋进自己厚实的冬衣里,尽力想暖和一下冻僵的鼻子。她感到脚已经麻木了,于是在四处开裂的水泥地上跺着脚,保持自己的血液循环。她闷闷不乐地盯着光滑的、黑黢黢的铁轨,上面散落着薯片的包装袋、已经生锈的巴氏牌健怡汽水罐,还有破雨伞的残骸。火车已经晚点一刻钟了,而她十分钟前就心急火燎地赶到了。现在,她除了站在这里盯着铁轨发呆,感受自己身上的热气一点点消散之外,无事可做。
雨势越来越大,身旁的陌生人倒是完全沉浸在免费小报上嗜血杀人案恐怖的案情当中,还想徒劳地继续读下去。可屋顶很难遮风挡雨,密集的雨点落在报纸上,炸开,扩散,油墨终于成了一摊污迹。那人小声嘟囔着,把报纸折起来夹在胳膊下面。他四处张望,寻找着新的消遣。迪伦赶紧把自己的目光挪开,她可不想和陌生人寒暄客套一番。
这可真是倒霉的一天啊。天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的闹钟竟然没有响,之后就越来越糟糕了。
棕色的齐肩长发中有一缕头发又照例卷成了一团。迪伦根本顾不上看镜子中的自己,伸手便去够橡皮筋,这东西能把她可怜巴巴的头发藏在不起眼的发髻当中。其他女孩子到底是怎么理出那么精巧、完美的发型来的呢?这对她来说仍是一个谜。不管她如何用吹风机吹、用手压,那一头乱发总能在她出门的瞬间故态复萌。
她紧闭双眼,畅想着即将来临的周末。她想象自己走下火车,搜寻对她来说几乎完全陌生的父亲。她一会儿提心吊胆,一会儿又热血沸腾,胃部也跟着微微抽搐。几个月来她对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话说尽,终于从她那儿要来了詹姆斯·米勒,也就是她父亲的电话。她先拨号、挂断,再拨号、又挂断,迪伦想起自己当时手抖得有多厉害。要是他不想和自己说话怎么办?要是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怎么办?最糟糕的是,要是他到最后让人非常失望怎么办?要是他是个酒*或是个罪犯呢?母亲没有给出更多关于他的细节,她们从不曾讨论过他。母亲要他离开,他就离开了,而且就像她要求的那样,从此再也没有打扰过她们母女。迪伦当时才只有五岁,十年过去了,父亲的相貌在她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了。
一片沉默。她心想,迪伦,说话啊。爸,说话啊。两人谁也没再出声,然而在这无比紧张的时刻,沉默听起来却如同呐喊。
“听我说,”他先说话打破了沉默,融化了坚冰,“你能给我打电话我很高兴。这么长时间我一直都想和你联系。这下咱俩可有很多事情得好好聊聊了。”
迪伦闭上眼笑了。她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说话。
灯光熄灭了,声音炸裂了,世界终结了。
一片死寂。
应该有尖叫声啊、哭喊声啊,总该有点动静吧。迪伦想。
但是周围只有死寂。
没有光照,她脚下磕磕绊绊,步履艰难。不时有东西从脚边闪避到一旁,她只盼那不是隧道里的老鼠。任何比兔子小的东西都能引发她心里莫名的恐惧,浴室里的一只蜘蛛就能让她情绪失控半小时,直到最后把琼喊进来解围才算完。要是这里有什么东西爬到她的鞋上,她知道自己的本能反应就是赶紧把它踢开。尽管四周一团漆黑,路面又凹凸不平,这样做很可能会让她栽个嘴啃泥。
应用宝盒
作者通过大量细腻、精彩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迪伦给父亲打电话的心理描写,车祸事故现场的环境描写,当时的环境是黑暗的,如何去描写具有一定挑战性,经克莱尔一描写仿佛置身其境。
假设你此时正处在黑暗的环境当中,你会去如何描写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