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廿四节气惊蛰
TUhjnbcbe - 2021/4/11 14:59:00

惊蛰

-03-05

正月廿二辛丑年辛卯月壬子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经°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三候

惊蛰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诗》曰“*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又名鵹*,谚曰:“*栗留*莺”,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

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

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雷发东隅,潜蛰惊出。

仲春时雨,翩燕始归,农家新梨。

桃紅梨白,袅柳丝摇。

小窗朝爽,焚香品茗。

《金匮要略》

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反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藏准此。

惊蛰

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应顺肝性,助益脾气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夜卧早起,缓缓散步

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在室外缓缓散步,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个时节的运动,不宜太过激烈。毕竟人们是才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

惊蛰

舒肝排*汤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的意思是宿疾、陈疾开始由內向外发散。冬天蛰伏的病*也开始苏醒、活跃。惊蛰是风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风邪最猖狂,会带着各种病菌到处肆虐,所以惊蛰,也是流行病多发期。

惊蛰这天要喝个疏肝排*汤。

*豆1两、芦笋4根、鲜牛蒡一段、姜3片、咸猪骨或咸肉克

腌咸骨:提前一天买好猪脊骨,筒骨、扇骨也行,洗净抹上盐,腌过夜,就能拿来煲汤了。也可以冰箱冷藏多腌几天,3天以上味道会更香。

1、*豆提前浸泡15分钟;

2、咸猪骨(咸肉切片)提前用水煮一下去掉多余咸味,和姜、*豆一起下到锅中;

3、芦笋切段,牛蒡切片,将牛蒡和比较老硬的芦笋根先下入锅中,煲大约40分钟后汤色会发白,最后加入比较嫩的芦笋,煮软即可关火出锅。

经过腌制的咸猪骨是清热的,*豆养肝木,补中气,芦笋是初春最先长出来的小芽一样的蔬菜,得春气之先,能疏肝解郁。这个汤滋味鲜香,是非常应季又好喝的一碗汤了。

再来看为什么要用咸猪骨,“咸”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因为咸猪骨能泻火散热,且猪骨的本身就有滋阴益髓的功效。惊蛰后的气运容易引发人体一些旧疾,或炎症,中医的清热解*其实就是营造炎症、病*不能生存的格局。

再说牛蒡。它味辛凉,能清热解*,疏风利咽,消肿。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痛,疮疖肿*,脚癣,湿疹。这些症状,不都是春季易发的一些倒霉症状吗?今年春天家里可以常做些牛蒡菜、牛蒡汤。

若是有感冒症状时,喝这个汤需去掉芦笋、*豆,*豆是小补的,病时不宜,芦笋为发物,病时也不宜。

风俗食物

炒虫

最初惊蛰称为“启蛰”,但是后来因为汉景帝讳为“启”,古人为了避讳,就改成了相近的“惊”字。惊蛰一到,农家开始进入春耕季节。而在古人看来,惊蛰一打雷把虫子都惊醒了,跑出来祸害庄稼滋扰生活,所以惊蛰节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打害虫。

山东人在惊蛰日会生火炉烙煎饼,象征烟熏火燎烧害虫。而陕西人,要吃炒豆,盐水浸泡的*豆在铁锅里爆炒,噼里啪啦的声音寓意虫子在锅里饱受煎熬蹦蹦跳跳。

在客家民间,则要吃“炒虫”,当然这不是真正的虫子,而是将谷种、豆种、南瓜、向日葵子及各种蔬菜种子放锅中干炒,炒熟后分给自家或邻居小孩吃。汀州客家还会用热水煮带皮毛的芋子,用芋子象征“毛虫”,希望除去百虫,五谷丰登。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自然成为人们干燥春季"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本草纲目》)果品。

生食:民间对其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说法。因此,生乞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

榨汁:将梨榨成梨汁,或加胖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许,煮饮,对天气亢燥、体质火旺、喉炎干涩、声音不扬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

冰糖蒸梨:冰糖蒸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补品。可以滋阴润肺,止咳祛痰,对桑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

除了上述吃法之外,“梨膏糖”更是闻名中外。它是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的,寸患肺热久咳症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梨。梨性偏寒助湿,多吃会伤脾胃,故脾胃虚寒、畏令食者应少吃。梨含果酸较多,胃酸多者,不可多食。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频者,睡前少吃梨。血虚、畏寒、腹泻、手脚发凉的患者不可多吃梨,并且最好煮熟再吃,以防湿寒证状加重。另外梨含糖量高,糖尿病者当慎。

红根菠菜

菠菜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跟98%在春夏播种的菜菜不同,在北方,菠菜是在万物萧条的秋冬撒种,和麦子一样属于冬播,也只有它和麦苗一起历经霜冻、寒风、大雪,在最寒冷的季节发芽、长叶。

春风一吹,春雨一润,菠菜便返青,又嫩又绿。

我说的是北方天生天养的小菠菜,不是大棚里大而无味四季都有的菠菜。南方找不到这种野性的北方菠菜的。

紧紧贴地而生,叶子小而肥嫩,甚至还没褪掉冬天灰扑扑的衣裳。

苏东坡曾咏有:“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菱如铁甲。”

汲取了一整个冬日的能量,感受春气,隐势向上,不同于其他季节或者大棚菜时的直立清瘦,现在的它敦敦敏敏的样子,味道也是甘甜的。

重点是它的根,特别红,而且肥大壮硕,一看就冬天养藏得好、肾气旺。吃菠菜千万别扔根,功力都在根上。

唐宗海的《医易通说》里说菠菜:

此菜色深绿,应三碧震卦;其根红,应震下一阳也。过月朔而月侯成震,是以此菜方生。

秋冬之际,阳气隐藏于两重阴气之下,而到此时,就开始向上勃发,震动其上的阴气,产生了足以震动万物的生命力。

可以说,菠菜得天地之震气,入手少阴心经,最补益人的心脏,跟整个惊蛰的气场是非常紊合的。

《本草纲目》说菠菜“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

养血,止血,平肝,润燥,冬天没有收藏好的人,春天特别容易肝火旺、肝血虚,那么多吃点初春的菠菜吧。

平常被扔掉的菠菜根,其实是很好的药材。

它可以治疗古人所称的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消渴”。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糖尿病。

如《经验方》治消渴,用菠菜根、鸡内金等分,研磨为末,用米汤饮服,每日三次。

初春的北方田野,粗野又香甜的大地母亲之味。

简单又有力量的食物,养脾胃肝血,又不会肆意提供肥甘厚味,宠溺出高血压、高血脂之类。

这就是初春的正向食物,提供能量,又帮助疏通身体。

春的天性是喜欢舒展的。这时的肝系统就要生发起来,就像门窗打开,排出藏了一冬的浊气,去接引醉人的春风。

感春

《惊蛰》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廿四节气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