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到梅雨时节日日昏,很多地区雨季较长,导致不仅屋里屋外湿气很重,连带我们人体内湿气淤积也日益严重,产生很多不适之症来!
——利贝乐
梅雨季节,宝宝容易出现这些症状,需要特别注意:
1、细菌性痢疾
*梅天里食物容易发霉变质,宝宝的肠胃功能本来就弱,如果吃了不洁、变质的食物,会引起细菌性痢疾,甚至食物中*。晚上不要让宝宝肚子受凉,不然会加重病情。
2、霉菌感染
这是指真菌引起的皮肤癣病。真菌特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它们过度繁殖就会引起脚癣、手癣等,使宝宝又痛又痒。另外梅雨湿重,细菌、病*大量滋生。正值手足口病高峰期,妈妈们在这个季节尤其要当心,防止宝宝患上手足口病。
3、过敏性疾病
这个指的是过敏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花粉饼、皮炎等疾病。在湿热环境中,通风很差,一些过敏源,如果变物质,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发疾病。
湿疹也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如果皮肤排汗不畅,就容易生痱子、汗疱疹等皮肤病,症状一般都是皮肤瘙痒、红肿、脱屑、水疱甚至刺痛等。
4、呼吸道感染
此症感染祸首是病*,这也是梅雨季最易滋生繁殖的其中一种微生物。孩子常常成为被侵犯的对象,出现发烧、咳嗽、厌食、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等情况。
食疗除湿
梅雨季节除了防止湿气重导致的各种霉菌和过敏,更要防范体内湿气的积聚,适时除湿很重要,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个除湿的食疗佳品,大家可以借鉴使用。
一.最百搭的利湿食材——薏苡仁
薏米也可以叫做薏仁或薏仁米,它生长于湿润地区,所以养成了能耐涝耐旱的特性,中国各地均有栽培。薏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经常吃的食物,薏米用作粮食吃,煮粥、做汤均可。夏秋季和冬瓜煮汤,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湿。中医把它定为“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现代营养学分析它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可以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经常食用,美白的同时能治疗褐斑、雀斑、面疱,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薏米属杂粮,代替精细粮食作为主食,也可作为减肥佳品。另外对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的有明显的疗效,同时还对紫外线有吸收能力,一些化妆品用薏米作原料,其提炼物加入化妆品中还可达到防晒和防紫外线的效果。薏仁较难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温水浸泡2-3小时,让它充分吸收水分,在吸收了水分后再与其他米类一起煮就很容易熟了。
01
薏苡仁枸杞粥:
食材:薏米克,枸杞10G,糯米50G,糖15G。
制作:1、薏米和糯米洗净后,用冷水浸光三小时以上;
2、枸杞洗净泡发;
3、泡好的薏米和糯米放入锅内加满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煲1小时左右,最后十分钟放入糖和枸杞。
02
薏苡仁冬瓜排骨汤
食材:薏米30克、排骨克、冬瓜克、葱姜适量。
制作:1、将排骨在开水中煮片刻,去除血水后,洗去浮沫。
2、瓦煲内盛适量的水,将薏米泡发半小时。
3、加入排骨炖至八分酥,再一起放入放入冬瓜、姜,盖上煲盖,水开后关小火,煲五十分钟左右,加入少量盐调味即可。
二.最陌生的利湿食材——茯苓
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有点像小红薯,外皮呈黑褐色,里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肉。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与各种药物配伍,无论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故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后发现,茯苓里的多糖类物质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在温度较高的地区,茯苓是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
01
茯苓栗子粥:
食材: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g。
制作: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
02
茯苓黑鱼汤:
食材:茯苓10克、黑鱼1条,葱姜适量。
制作:1、黑鱼宰杀后,将其清洗干净,取中段。
2、锅中煮一锅开水,将黑鱼先煮片刻,洗去血沫。
3、换一锅干净的水,加入茯苓,黑鱼中段,葱姜,煮沸后,加盐调味即成。
特别推荐
梅雨季除湿很重要
18味精选原料具有健脾益胃、化痰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并在《中国药典》中有所记载。
脾胃失调,就选脾泰灵,——天然植物调理师,全家人的绿色天然卫士;利贝乐,臻选天然,药食同源——用食材呵护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