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食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到食品的制作与消费、饮食的礼仪与风俗,再到文学艺术、医疗保健,可谓广博深厚。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礼仪与习俗的重要体现。
宅梧镇位于广东省江门鹤山市西南端,镇区地处亚热带、属丘陵地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绿水青山,风景秀丽,是鹤山的“后花园”。由于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成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天然宝地,是鹤山农业大镇。
近百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宅梧粽子、宅梧濑粉、宅梧牛杂等食品也助推乡村游,使之成为珠三角的农业和旅游名片。据当地史料和族谱记载,宅梧粽子至少有百年历史。特别是在双龙村一带,宅梧粽子十分普遍,制作技艺也深入民间,得到了当地人充分的文化认同。
宅梧粽子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为宅梧镇双龙村村民李稳,自小习厨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摸索,创新采用野山姜的根茎制作粽子的绑绳。
据了解,野山姜辛温驱寒,益气补脾,经常适量食用能调理脾胃虚弱的状态,改善虚寒性的体质,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且对感冒发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野山姜中含有有机酸,地黄糖苷等成分,可以增加冠脉的血流量,有一定的促进心肌兴奋的作用,能有一定的缓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功效。野山姜能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延缓衰老,对于多种病菌也有比较强的一直作用,所以对于肺结核、脚癣等这种由于病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野山姜根茎性温,味辛,能理气止痛,祛湿,消肿,活血通络,治风湿性关节炎,胃气痛,跌打损伤。
据第二代传承人李虾女口述,其师李稳采用野山姜根茎绑绳制作的粽子,散发着令人回味的绵绵幽香,非常受村民喜爱,是乡邻操办婚礼嫁娶寿宴时的桌上餐。在第三代传承人黄丽红、第四代传承人刘东群的推广下,宅梧裕糦柴火粽已成为双龙村地标式的一道风味小吃,被广大食客追捧。
“这种传统技艺是我们的根,我一定会让我的子孙传承下去。”第四代传承人刘东群说。
双龙村位于江门鹤山市和佛山高明区交界处,村落里有延绵几公里的“大岗顶”山脉,有的村还在饮用山泉水。山泉水是宝贵的自然财富,用它制作出的粽子,甘甜无比。泉水流淌形成了小溪,溪边长满丰富的植被,其中就有制作粽子的绑绳的野山姜。一代代妇人的巧手,包扎出一种形似“牛角”的粽子,近百年来,它们散发着令人回味的绵绵幽香。
宅梧裕糦柴火粽的制作工艺与其它粽子不同,除了外形、材料上的讲究,烹饪方法也不同。宅梧裕糦柴火粽用柴火灶,需要熬制7个小时以上,原料包括山泉水、糯米、五花腩、黄豆、绿豆和山姜叶。过去都是选用带壳的绿豆,如今考虑口感等因素,会将绿豆剥壳,这也成为粽子选材用材的一大特色。
关于宅梧粽子的习俗也不一样。一般粽子都是端午节实用,而宅梧粽子一年四季都可作为日常食物。一般地方过端午节是在五月初五,而在宅梧的很多村庄至今还延续着五月初一过端午的习俗。
近年来,随着宅梧生态环境越来越来好,宅梧裕糦柴火粽也因独特的绿色生态食材深受食客喜爱,加上国家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推行的全域旅游政策,宅梧裕糦柴火粽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推动行业走进发展的快车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宅梧裕糦柴火粽一切创新皆离不开美食尊重自然的本质。“火”——把做好的粽子,放入柴火灶上熬煮,还要间断性的给粽子翻身,熬煮7个小时以上才可出炉,否则就不够火候。“香”——包粽子一般会由经验丰富的巧手大妈们按照章法,一气呵成。调味腌制好的瘦猪肉、大块头的猪腩肉,搁在糯米里的咸蛋黄,精选的粽子叶……独特天然的草本精华融合胶原蛋白和脂肪,使其产生极佳的香味。“挑”——它的主料挑山泉水充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裕糦粽子用料是挑剔的,只用山泉水,如此带来的口感香滑,这才是它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