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Tineapedis)是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所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俗称“脚气”。足癣的病变常发生在足趾间、足跟、足路、足部侧缘等部位,出水疱、脱屑等表现,并伴有一定瘙痒,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糜烂、渗液并发细菌感染。足癣具有一定传染性,生活中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癣菌的情况,则有可能发生足癣。
1.临床分为五型:角化过度型、水疱型、浸渍糜烂型、丘疹鳞屑型及体癣型。
2.常伴瘙痒。
3.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疼痛,可诱发局部丹*。
4.皮屑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1.首选局部治疗。浸渍糜烂型可选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皮损干燥后改用抗真菌霜剂或软膏。干燥鳞屑型常用特比萘芬、联苯苄唑等抗真菌霜剂或软膏。角化增厚显著者可选用5%~10%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等制剂,疗程为2~4周。
2.全身用药仅用于顽固者或局部治疗无效者,可选用特比萘芬0.25g/d或伊曲康唑0.2g/d,连用2周等。
3.足癣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外用或服用抗生素。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6.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