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道家气功大雁功 [复制链接]

1#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48分钟

“大雁气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气功功法之一。属道家昆仑派长期秘传的一套高级功法。最著名的传功者是晋代高僧道安。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大雁气功现代传人场梅君老师本着“大雁气功要为人民”的思想,于年开始在社会广公开传授。

“大雁气功”是一套内容丰富的功法体系,它包括了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其中动功主要有:“大雁气功前六十四式”、“大雁气功后六十四式”、“大雁掌”等功法;静功有“五行静功”、“遥视练丹功”等功法。

大雁气功的动功是模仿大雁的形态、动作、起居、习性,按照气在人体内运化的原理编排而成的一套功法。它刚柔相济、舒展自然、轻松和谐。习功时自有一种飘飞如雁感,心胸豁达,神情安泰,美不胜收。

大雁气功前六十四式,是模仿大雁的姿态、性情和动作;并以古代阴阳学、经腧穴、气化理论为主要根据而形成的一套功法。

整套功法是利用动作的上下、前后、左右、向内、向外;升降开合,动静相间;吸收天地之气;收贯、排泄、补虚、泻实,以达到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路、保持经路畅通无阻,祛病强身之目的。

整套功法、安排造型优美,舒展大方,从大雁清晨醒来、展翅、抖膀飞向天空,一路上捞月、望月,直到落下来瞰水、寻食,以至寻窝安睡。动作连贯,易记易练。实践证明,它具有疏通经路快、得气快、怯病健身快和不出偏差的特点。

功法

◆前六十四式

1、起式

身体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头微上顶,肩放松,两臂自然垂于体侧。掌心内向,五指自然分开,微屈。口微闭,舌轻舔上腭,眼平视前方。

全身自然放松,宁心静立片刻,排队杂念,气往下沉。

、展翅

两臂由体侧缓缓前举,手心相对,举至与肩同高。接着,边上举边向两侧分展,两臂外旋成扩胸,松肩,微屈臂。同时,身体向后弯曲,仰视上空,手心向上。两膝微屈,脚跟稍提起。

身体后屈,抬头仰视,脚跟上提都要适度。以免身体不适或失去平衡。

3、合翅

两臂内旋成弧形向前合抱,两手落至下丹田两侧,手心向内,指尖相对,两手指端相距约1-寸。手成虚掌,手掌心与腹间留有适当空隙。在两臂向前合抱的同时,身体恢复直立姿势。自然收腹,脚跟落地,眼视前下方。

4、折窝

两手从下丹田部位逐渐提起,手心由向里随之转为两手心相对。至胸前部位时,两臂向前伸直,同时两脚跟提起。接着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然后两臂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眼平视,松肩虚腋,脚跟仍提起。

5、抖膀

两臂屈时,两手上提至两肾俞穴外侧,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并拢成爪形。松肩、虚腋,眼平视。两臂外旋,两手从体两侧迅速甩于带脉前,两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时,两脚跟迅速落地,眼平视前方。

6、折窝

两臂内旋前伸,两手心也渐渐随之转为相对,同时两脚跟提起。当两臂向前伸直时,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然后两臂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

7、动作同5。

8、上举

两手臂缓缓上举,手心向里对前额,手指向上,眼视劳宫穴,两手上举过头顶,两臂弯曲成90度。松肩、肘向前,眼成平视,足势不变。

9、合掌

两臂同时内旋,两肘分向肩外侧,两手向头顶上方合拢,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对百会穴(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两臂成弧形,眼平视,足势不变。

10、翻掌

两手指交叉不分开,两臂同时内旋使两手翻转成手心向上。而后两臂向上伸直,眼视前上方。两腿伸直,足势不变。

11、下腰(中、左、右)

两腿伸直,弯腰前屈,两手保持十指交叉状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两腿中间片刻,然后上体稍抬起,两臂随之稍上提。同时向左偏转,两手仍成十指交叉状合掌在左脚前下按,手心向下。停留片刻后,上体稍抬并向右偏转。双手成十指交叉状在右脚前合掌下按,停留片刻。整个过程中,两眼视两手,头顶朝前,足势不变。

注意:下腰时,最好手掌心下按触地。但初学者不必勉强。特别是老年体弱病重者,要量力而行。姿势可以高一些,但腿要伸直。

1、缠手

上身略抬起,转向正前方。两手掌随之从右脚前提起并向左、右两侧分开。两臂放松,两手手指相对,手心向下,膝微屈。左脚向左转90度(右脚跟调整舒适),身体以腰为轴向左转身90度,并带动手臂旋转甩动。同时,右臂内旋,随腰左转,由右经前甩向左方,手心向外。同时两手臂外旋,使两手心翻转向上,两小臂交叉于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两臂甩动旋转的同时,涮动腰胯,右腰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动,带动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弯曲,左腿伸直,眼视右手。

13、回气

接上式。左手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锁骨上缘中点凹陷处)。手指边上提边拢成爪形。松肩,虚腋。右手继续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从体右侧向体左侧直臂划大弧,右手落于左脚趾。同时上身随着右臂甩动由右向左转动,向左前俯身。脚呈丁字步,重心落于右脚,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右手。

14、左弹足(3次)

右手捏住左脚趾(大趾、二趾),大拇指在脚趾上,其余四指在脚趾下,向左搬动三次。在每一次搬动脚趾的同时,右臂微弯,肘向外撑,带动肩、腰、胯向左扭动,眼视右手,脚呈丁字步。

注意:要做到舒适自然。肩、腰、胯要放松。弯曲要适度。年老体弱病者开始弹足有困难,架势可以高一些。可不捏脚趾,改为右手指向左脚趾。同样做了3次弯腰、撑肘动作。练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身体情况的好转,可慢慢恢复成正常姿势,再捏脚趾。

15、推气

左手保持原状。右手松开,放开五指使之成自然并拢状,并将手心转向右后方。左臂微屈,右手由左前方向右后方慢慢推动。身体亦随右手逐渐向右偏转(约45度)。腰胯放松,眼视右手。重心在右脚,左脚跟着地。

16、捞气

左手保持原状。右手推气至右胯后侧之后,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臂微屈,手指向下。然后,右手从右后向左前方捞气。右手边捞气边屈腕,使手心向上手指向前。身体随右手向左捞气并向左偏转。眼视右手,足势不变。

17、转身回气

右手捞气至胸前,五指边并拢成爪形边向上置于右缺盆穴处。同时左脚内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转身度,重心后移到左脚。屈左膝,同时左手从左缺盆穴放下,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从体左侧向体右侧直臂划大弧,左手落于右脚趾。同时上身随着左臂的旋动而向右前俯身。右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左手。

18、右弹足同14,唯方向相反。

19、推气同15,唯方向相反。

0、捞气同16,唯方向相反。

1、缠手

左手捞气至腹前时,边捞边向上抬。同时右手从右缺盆移开,经左手的内侧落向前下方,五指自然松开。随着左手上抬和右手下落,上身抬起,微微前屈,向左转体,朝向正前方。右脚左转90度,使双脚平行。然后右手臂从下经左手外侧向上,向里转至左手里侧后,再向下、向前,围绕左手,左手也同时环绕右手,互相环绕一周半。

环绕时,左右手内外关相对,约距五寸。在手臂环绕的同时,腰胯肩相应地自然晃动。眼视双手。

、云手(右,左,右)

(1)右云手:缠手后,左手收置于腰部左侧,手臂弯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向体前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同时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重心放在左脚。眼视右手心。接着右手臂由前向右后方划弧,头及上身亦随着右手向右扭转,保持眼视右手心。

待右手行至右后方时,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拇指食指张开时,在第一、二掌骨中间,稍偏食指处)贴于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手心向上,五指自然分开。同时身体向左转正,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左云手: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手向体前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由前向左后方划弧。头及上身亦随着左手向左扭动,眼视左手心。

待左手行至左后方时,左臂内旋。屈肘,使左合谷穴贴于左肾俞穴处,手心向上,五指自然分开。同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前移左脚,右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3)右云手:动作同前。

3、涮腰

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手向体前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由前向左后方划弧。上身随左手向左扭转,带动右臂摆向左前方,上臂略高于肩。屈肘,手指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斜对小腹。眼看左手。随着左手划动,身体向左前倾,重心放于左脚,两脚跟提起。当左手行至左后方时,身体及右肩、右臂迅速外旋向右扭转,带动两臂顺势摆动。右臂向右摆回到右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顺势由左后下方向前上方捞起,直至左手心与前额相对,相距约8寸至1尺。左臂屈肘成孤形。同时身体及腰胯转正,右脚跟迅速着地,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前脚掌着地。膝微屈,眼视左手心。

4、落膀回气

左臂内旋,手心向下。手臂自上而下落至左臀部后侧,手心向后,手指向下,手臂自然微屈。右脚跟稍提起,重心偏移左脚,眼平视前方。

5、单展翅

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手向前平伸平伸,手心向上微向里,五指自然分开,手与肩同高。然后右手向前向右侧划弧,臂微屈,上身随右手向右扭转,眼视右手心。

当右手臂移至右后方时,手臂内旋,屈肘,向右下方划弧,使右合谷穴贴于右肾俞穴处,手心向上,同时身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6、上步伸膀

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臂边外旋边向前伸出,放于左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微向里,五指自然分开,眼视左手心。

7、缠头过耳

足势不变。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右手从右肾俞穴移开,随着右臂外旋,转为手心向里,并由身体右侧经腹前随身体的左转向左侧上提。右手经左肩、左耳、后颈时,手心向里对着左耳及颈部。当右手绕至后颈时,上身及头随之转正,右手继续缠到右耳,手心对着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视。

8、下压

右手绕到右耳时,右臂下落。手心转向下,撑腕,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呈下按状落于右胯侧。同时左手手心向上,上提至与肩同高,手臂微屈,手心微里向,眼视左手。足势不变。

9、上托

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转向上,并弧形向前,向上托举至与肩同宽,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翻转成手心向下,并随着右手的上抬而下落至身体左侧后,手心向后。眼视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

30、回气

右手上托至肩高后,右臂内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前。右手五指边并拢呈爪形边置于右缺盆穴。同时左手从左侧后自下而上迅速向前捞起,手心向里与前额相对。眼视左手心,手与前额相距约8寸至1尺。同时重心迅速后移至右脚,右脚跟落地,腿微屈,左脚跟提起。

31、捞月

右腿弯曲,重心在右脚,左腿自然伸直,左脚掌外侧着地,左手臂不动,右手离开右缺盆穴,五指自然松开。右臂向右后方舒展开,手心向外,上身亦随之右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外旋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划弧,手心随之向上,手指朝前。同时,身体向左扭转,上身前屈。

右手臂经下腹向左划弧至左臂前,右手心转向里,右臂在外,左臂在里,眼视右手。

3、转身

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缓缓转身度。左腿弯曲,重心移至左脚,右腿微屈,右脚跟虚。收臀,上身伸直,左手经胸、腹下落至左外侧,手心向后上,指尖向后下方。合谷穴向里。右手臂随身体转动缓缓向右上举,屈肘,手心向里,与前额相对,眼视右手心。

33、上步望掌

重心前移到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右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同时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举,屈肘,指尖向上,手心向里,对前额,眼视左手心,同时右手稍向右移使手心对着右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34、望月

左脚掌外侧着地,脚内虚。左手不动,右臂向右侧舒展开,上身亦随着向右扭转,然后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上身亦随之向左扭转,右腿渐深屈,上身亦向左前方深弯屈。右手划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动小臂,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头向左扭转,眼视左上方天空。

35、压气

两臂同时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两手指尖相对。同时身体转正,上身抬直。两手分置左膝两侧,同时撑腕下按,身体下蹲。两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脚、右膝微向里扣,两脚跟提起。重心偏于右脚。然后略起身,手随身体同时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松。两手再次下按,身体下蹲。如此起伏下按3次。眼看两手。

36、转身压气

两手臂姿势不变,以两脚掌为轴,向右转身90度,右腿在前,左脚、左膝内扣,两脚跟提起,重心偏于左脚,两手置于右膝两侧,下按,其余同上式。起伏下按压气3次。

37、泳动

两手腕放松,两手及两臂上下颤动(振幅要小,频率要高),边颤动边向前举伸臂,同时上身慢慢抬起,两腿伸直,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继续颤动着由前向上呈侧上举,手心向前。眼平视前方。重心后移至左脚。左脚跟落下,右脚跟提起。

38、瞰水

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内旋,边颤动边下落并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至臀后两侧。手心相对,身体稍前倾,两脚跟提起,眼视前下方。

稍停后,两臂慢慢边颤动边内旋。由后向前上方举起,约与肩同高。手心向下,手指向前。重心后移至左脚,右脚跟稍提起。身体微向后仰,眼视前方。

39、拍水飞翔(左、右、左)

(1)左拍水:重心在左脚。两臂边颤动边缓缓呈弧形摆向左方,同时上身向左扭转。左臂摆至左侧上方,左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摆至头左侧,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胸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左手。

()右拍水: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臂边颤动边向前摆,身体转正,眼视前方。然后两臂缓缓呈孤形摆向右方,同时上身向右扭转,微前倾。右臂摆至右侧上方,右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左臂摆至头右侧,左手心向下,微向右,臂同胸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右手。

(3)左拍水:动作同。接着,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边颤动边从左侧摆回到正前方平举。同时身体转正,眼视前方,拍水归正。

注意:以上动作要连贯,两手臂要不停地颤动。

40、饮水(3次)

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后分展,手心向下。深屈右膝,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俯,同时两手从两侧后屈时至腰两侧。然后向前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并抬头前探,眼视前下方,做1次饮水动作,然后上身抬起,带动两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两侧。双手再一次沿左腿两侧前伸,上身再次向前下俯,做第二次饮水动作。接着再做第三次饮水动作。

41、望天

第三次饮水,当前臂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时,上身缓缓抬起。重心前移左脚,身体起立,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自下而上边颤动边随身体由前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随两臂上举,仰视前上方。

4、归气

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同时右脚上前步,与左脚平行,同肩宽。两手下落至下丹田两侧:左手五指分开捂贴在左上侧,右手四指并拢捂贴在右下侧。左、右手指相距寸许,掌心虚,然后两手振颤3次,每次之间静置3--5秒。眼平视前方。

43、抓气

右手由腹部边提边向前平伸至与肩同高,手心向下。然后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使上拳眼对右气户穴(锁骨中点下方之凹陷处,距胸正中线4寸)。沉肩、虚腋,肘向外平抬。眼视前方。为一次抓气。接着左手从腹部提起向前平伸至与肩同高。然后抓握成空拳,屈肘提至左胸前,使上拳眼对左气户穴。沉肩、虚腋,肘向外平抬。眼视前方。如此两手交替抓气各5次,足势不变。

44、翻掌搂气

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抓握成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对右气户穴。沉肩、虚腋,眼视前方。接着左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左胸前,使下拳眼对左气户穴。沉肩、虚腋。如此两手交替搂气各5次,足势不变。

45、抱球

接上式,两肘向下,然后两臂上举,接着两臂内旋,伸掌向左、右两侧分展,弧形下落。同时上体向前俯身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于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手指相对,约距尺许,呈抱球状。眼视两手,足势不变。

46、揉球

上身稍抬起并向左扭转,同时带动手臂抱球至腹部左侧。右臂内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两手心相对,相距约6寸,两手似抱一球。眼看手。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逆时针揉动(手心始终相对),拨转手中之“球”。同时上身带动两手臂从左经腹前向右转动,边转腰边揉球。约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侧。眼视手,足势不变,膝微屈。

47、转身揉球

揉球至右侧时,两手臂同时旋转,翻转度,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心相对,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顺时针方向拨转手中之“球”,随着腰向左扭转,从右腹侧经腹前向左侧移动,约8圈至腹部左侧。再从左侧向右转,约揉球圈,停于腹部前方,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足势不变,眼视双手。

48、抱气

上身抬起直立,同时两臂向上举。然后两臂内旋,两手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俯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至两腿侧前时,屈腕,使两手心向上,两手指相对,相距约1-尺,似抱一大重物状。五指自然分开。然后微屈膝,向上慢慢捧抱到胸前,身体亦随之起立。眼视前方,足势不变。

49、贯气

两手继续抱气到额前,两臂内旋,手心向里,弯臂呈弧形。手与额同高,两手指相对,相距3寸左右。然后两手沿头、胸、腹慢慢下落至下丹田两侧,略停几秒钟后,两手臂分别下垂于身体两侧。眼平视,足势不变。

50、抬膀

两臂向前平举,手腕放松,手心向下。然后两肘缓缓弯曲下沉,并略向外展,肘尖比肩稍宽。两手放松,屈腕,手高于臂,眼平视。接着两手抬起,手心向前,迅速向前推掌撑腕,虎口相对,手指向上斜向里,手与额同高,两手拇指相距约3-5寸,其余四指相距略近。眼视手,足势不变。

51、翻翅

两手屈腕,手指合拢变成爪形,手心斜向里,手指向下。眼平视,足势不变。

5、背翅

两臂弧形向两侧下分开,经胯外侧,两肘弯曲,使两手合谷穴分别贴于左、右肾俞穴外侧,松爪,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上。双手原位不动,振颤三次,每次停约3-5秒。眼平视,足势不变。

53、起扇上飞(七次)

两手从肾俞穴落下,经体侧弧形向前举,约与肩同高,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两臂微屈,眼平视。

(1)左上飞: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脚掌前外侧着地,脚跟虚提。右手弧形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右臂弯曲,手成虚掌,手心对下丹田。手自然分开,手指向左。同时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成爪形。上身微向左扭转,眼视左手心。

()右上飞:屈左膝,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向前一步,膝微屈,右脚掌前外侧着地,脚跟虚提。左手弧形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左臂弯曲,手成虚掌,手心对下丹田。手自然伸开,手指向右。同时右臂向右上方提起,臂微屈,右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呈爪形。上身微向右扭转,眼视右手心。左右交替,上飞七次。

54、转身

接最后一次左上飞动作,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松,两臂前举于腹前方,同时两腿伸直,身体转正。接着两手开始颤动,同时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体度,眼平视。

55、飞上

接上式,边向右后转身,两手臂边不停地颤动,并由腹前慢慢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右脚在前,脚跟提起,重心放于左脚,眼视前方。然后两臂边颤动边向身体左、右两侧下落。

56、过水飞翔

(1)左过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左膝微屈,同时两手臂边颤动边由体侧向前平举。然后屈右膝,上身前俯,向左扭转约45度,同时两臂手随之一起弧形向左颤摆。左手上摆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于头。右手伸向左前方,约与胸同高,手心向下,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左手。

()右过水:上身抬起,重心移至左脚,屈左膝,右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微屈膝,上身前俯,向右扭转约45度,同时两手臂由左向右弧形颤摆。右手上提至右前上方,手心向右,拇指斜向下,手高于头。左手伸向右前方,同胸高,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右手。

如此左、右过水,交替7次。

57、转身同54。

58、飞上同55。

59、寻食(7次)

(1)左寻食: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脚掌着地。右膝深屈,上身前俯。两臂分别由两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视前下方。

()右寻食:上身稍抬起,同时两臂自然回摆到体外侧,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上前一步,屈左膝,上身前屈,两臂分别由体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两臂在右膝前交叉,左臂仍在右臂之上。眼视前下方。

如此左、右交替寻食7次。

60、转身

当第七次寻食时,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后接着上身抬起,右腿伸直,同时两臂从左腿前分开,屈肘上提。手腕放松,自然下垂于腹前,手心向下。两臂弯曲,两肘略宽于肩,眼平视。然后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身度,手势不变,重心在左脚。

61、寻窝

(手按方向为左、中、右、右、中、左、中)

(1)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上身稍向左扭转,同时两手臂移向左胁侧,手指分开,两手指尖相对,相距寸许,手心向下按压至左胯侧,撑腕。右腿微屈,眼视两手。

()中:右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肘,两手上提至上腹前,同时上身转正,右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然后两手向下压按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视两手。

(3)右:左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右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时,两手上提至右胁侧,上身微向右扭转。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右腿微屈,两手向下压按至右胯侧,眼视两手。

(4)右: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上前一步,两手仍向下压按至右胯侧。

(5)中: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上身转正,两手向下压按在小腹前。

(6)左: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上前一步,两手向下压按在左胯侧。

(7)中: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两手向下压按至小腹前。

6、转身泳动

第七次寻窝后,重心在右脚,而后重心前移并以左脚跟为轴向左转身90度(与起式方式相同),右脚向左旋转,上半步,与左脚平行,约与肩同宽。两脚跟稍提起,同时两臂边颤动边由体前经两侧弧形向前上举,高过前额(边转身边颤动)。肘尖比肩宽,手心向下微向里,眼平视前方。

63、安睡归气

两臂从上向下边颤动边经面、胸下落至腹前,停止颤动,同时两腿曲膝全蹲,收臂,脚跟提起。四指并拢,大指向上对准乳根空,置于下丹田两侧,指尖相对,约距1寸。然后上身稍稍前俯,闭目,静停半分钟左右。

64、收式

睁眼,慢慢抬头起立,两臂伸直,两脚跟着地,两手分别置于左、右两侧。然后,两臂呈弧形缓缓向前上举至额前,手心向里。接着缓缓向下,经胸、腹、小腹自然下垂于体侧,气沉下丹田。然后左脚向右脚靠拢,成立正姿势,眼平视前方。

◆后六十四式

1、伸爪

两手臂向前伸展,开手三阳经脉,气机从手臂外侧到达手背、手指端及劳宫。两手相对环抱时,两手臂之间如抱一大气团,与下丹田同高,使丹田气充足,并使丹田内外气息相通,可通上身任督二脉,可贯下肢双腿阴阳经脉。

、收膀

先向左转身90度,左手捞气变爪形贯气左京门穴,左脚内虚外实,左腿自然伸直,使左侧气通胆经及带脉。

右手对胸部中丹田贯气,右腿屈膝,气贯右腿内侧足三阴经脉(足步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气机下降到腿脚。

然后,向右转身度,右手捞气贯右京门穴,左手对胸部中丹田贯气,气贯足三阴经脉。京门穴,为胆经之穴位,为肾之募穴,是肾气聚集之穴位。贯气京门穴具有温补肾阳,通利下焦的作用,可冶腰肾疾病。

3、寻风

两手在胸部中丹田前舒展环抱.形成臂间气场,印堂收气,气贯中丹田、下丹田扩散至带脉,并交替下行左右足经,同时抬头,颈部廉泉穴开放,任、冲二脉气机上升到头面,上丹田收气,以补神气。向左、右转身以活动带脉,调节阴阳经脉,使肾阳气顺任、冲脉上升到头。具有补腰肾、壮肾阳、补元气、补神气的作用。

4、背爪对肩

先后开手三阳、三阳经,双手捧气,贯气肩并穴,通任、冲脉,气机下行到涌泉。“肩井穴”为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是人身之重要穴位,具有理气除疾,升清降浊的作用。可治头颈疼、肩井疼、感冒等病。

5、散病气

两手下行,开手三阴经,甩出肝、睥、胃等脏腑之病浊气,具有调整肠胃、清热化滞的作用。

6、缠手

先出右脚右手。后出左手右脚,共走三步(右、左、右),双手向外手缠绕,手心内外劳宫相对,此时开胆经、心包经、三焦经脉、手阴阳互激互感,然后沿手臂贯气膻中,下行下丹田,经带脉扩散到足经,开胆经、三焦经、心包经。右在前,气机右侧上升到头,左侧下降到脚;左在前,气机左侧上升到头,右侧下降到脚。具有排泄作用。主练心包经、三焦经之气,清上、中焦热,解表通里。

7、转身收气

当双手捧气贯入左右气户时,开任脉、冲脉,气机顺任脉及足阴经脉下行到腿脚。当转腰向右时,气通带脉,右脚涌泉收气顺足阴经上行到腹胸,左侧气机顺左腿外侧胆经下行到脚。向左转腰时,则气机方向相反,走向同上。

这节功的作用,主练前身阴面,疏导上、中、下三焦,气机以降为主。主练奇经八脉,任、冲、督、带、阳跷、阳维、阴跷、阴维脉,以调节周身经络,平稳阴阳。向后转颈,对颈椎、胸椎、腰椎起锻炼作用,使其左右来回扭转,可对中枢神经起调整作用。同时对胸、背肌肉,腰都肌肉、腿部肌肉及全身、颈、腰、胯、踝关节亦起到调整作用。

8、甩病气

这一节主要排胸腹部的病浊气,顺肝、脾、胃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排出病浊气。然后翻掌推手,从手心、手指、手腕部排出脏腑病浊气。

9、背翅抱气

两手合各穴对环跳穴,两手相对,手心向上,则阳气上升。气机从督脉、膀胱经脉上升到头,然后如同“转身收气”,向右、左、右来回扭转。其作用与“转身收气”相似,只是这节主练后背阳气,气机以升为主。这两节动作,全面锻炼奇经八脉,练气血、筋骨、肌肉,练关节、神经。

10、贯气、排气

双手捧气贯头部面部的印堂、神庭、百会、风府、风池等穴,然后两手外旋,手背相对,小指在里,顺胃经下行从小肠经甩出头部病浊气。

11、穿叉

身体向前弯曲90度,此时,涌泉收地气,开膀胱经及督脉。两手在两腿裆中穿插,使两手指相接,中冲穴相碰。中冲穴,为心包经络之井穴,有醒神救脱之功,可治神志不清诸症。

这节的作用是开三焦,顺任、冲脉,使阴中之纯阳上升到头面,上丹田贯气以清神补脑。涌泉收地气,从膀胱经、督脉上升到头,以补神气。

1、外踝骨贯气

先右后左为补法。先右贯,即左手台谷穴对左肾俞穴贯气,右手劳宫穴对右外踝骨部位贯气,以腰为轴,从脚尖到脚跟,前后摆动三次。用劳宫穴及手指对脚外侧膀胱经穴进行贯气,同时手亦接收地气。气通头面、上丹田。后左贯,方法相同,方向相反。

脚外侧膀胱经穴为膀胱经的主要穴位(原穴、俞穴、郄穴、荥穴、井穴)所在处。为阳维、阳跷脉之起点。具有安神经、止痉挛,开窍醒神,疏筋利节,清热散风寒的作用,可治头面部病,颈、腰、背及下肢病。

13、搓腿

腰腿部的膀胱经穴为脏腑的俞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小肠俞、三焦俞、肾俞等)所在处。俞穴能聚集正气和邪气,是外邪入侵和驱逐之要道,外感风寒多由俞穴侵入脏腑引起疾病。

腿部的膀胱经主要穴位有承扶、委中、承山,具有清热散邪、疏筋利节的作用,可治腰腿痛、下肢麻痹等病。

搓腿一节,两手合谷沿腰背部膀胱经脉,顺经贯气搓抹至承山穴下,以贯气疏导腿部膀胱经脉,然后两手一起向脚前方甩手,以排除病浊气。这节主练膀胱经脉。

14、拍掌

拍掌振击五指,两手相合阴阳经脉构成一闭路,阴经气息下降到涌泉,阳经气息上升到头。如两手交叉相拍,则阴经气息下降到涌泉,故气机以降为主。同时使两手劳宫贯气发热,为下节动作“搓臂”作准备。

15、搓臂

用手劳宫穴贯气搓抹手臂外侧,顺手三阳经脉,搓至腋下,贯气极泉穴。

极泉穴是心经之穴位,在腋窝正中,可治心痛、胁痛,可贯气活血。贯气搓抹手三阳经脉及手背、手腕、肘部主要经穴,可治头、耳、眼病及发热病、神志病。同时,劳宫穴亦对头部上丹田贯气。

16、点定

点穴的方法为五指聚拢成爪形,可使手中外气集中贯进穴位。右爪点左边穴位,左爪点右边穴位,两手交叉点穴,先点左边,后点右边,由上而下。

点气户穴。气户穴为胃经之穴位,位于上焦,具有宽胸理气,疏经止痛的作用。

点大包穴。大包穴为脾经之大络,位于中焦。总管阴阳诸经,能治疗全身经脉病症.可治疗胸胁痛及脾胃病。

点带脉穴。带脉穴位于下焦,是胆经与带脉之会穴。有温补下焦、调经止带的作用,点气海穴。即点下丹田,气海为元气之海,能补气,具有补肾培元、益气和血的作用。可治肠胃虚弱、脏腑功能低下症。

“点穴”一节,主要点胸腹部上中下三焦的重要穴位,点穴贯气以温补三焦部位。

17、归气

两手置于小腹部片刻。劳宫贯气下丹田,以补元气,使下

丹田气更加充足。

18、十字臂

两手交叉,用劳寓穴轻拍贯气入气户穴位。

19、下沉

抱外围之好气贯入下丹田,并导引内气下行下丹田,可达涌泉。气沉丹田为下节动作做好准备。

0、草上飘

用脚跟、脚掌走路,脚心虚提,涌泉收地气,气机沿膀胱经脉和足三阴经脉上升可达百会上丹田,久练则走路轻盈,亦为轻功的基本功法。边走边打大腿前侧,约在伏免穴位,即劳宫贯气伏兔穴,以琉经活络,使头部、肩背部气息回降至下肢,顺胃经而下,实现从脚到头,从后到前的气机“前后阴阳大循环”。

1、双拍转身

即双手同时轻拍两膝盖,则用劳富穴向膝关节及梁丘、血海穴贯气,气机直达涌泉。梁丘穴为治胃病的有效穴位,可疏肝和胃。血海穴有调和气血、祛风利湿的作用。双拍膝关节,有治膝关节肿痛、通利关节的作用。双拍向左转身度,通带脉,使气息由下步上。

、十字臂

功理同(十八)。

3、下沉

功理同(十九)。

4、草上飘

功理同(二十)。

5、双拍转身

功理同(二十一)。

6、十字臂

功理同(十八)。

7、下沉

功理同(十九)。

8、后拍腿

有(左)拍腿,用右(左)手虚掌拍打内膝部,小腿放松能自由弹动。内膝部的主要穴位有委中(膀胱经之合穴)、委阳(三焦经之合穴)、阳谷穴(肾经之台穴)、合阳(膀胱经穴)。台穴是经气会合之处,具有调整六腑,输导经气,疏筋利节的作用。

右、左后拍腿的作用,即拍打膝窝部的合穴,并有一股凉气下行顺肾经,从大足趾内侧排出病浊气。

9、跨步三晃

抬右腿,脚背伸直向前甩小腿,甩出胃经病浊气。呈右弓步,两手心向里对环跳穴贯气,贯通下肢及胆经。上身随之向左前方晃动,右腿贯气膝、踝关节及足三里穴,气通足三里穴,气通足三阴、三阳经脉。

然后重心后移左脚,身体后坐,有脚尖翘起,脚跟着地。同时,上身随之向右后方晃动。此时气贯左腿膝、踝关节,以及左足三里穴,气通左足阴阳经脉。

前后晃动以活动腹胯练带脉,前弓时气贯右腿,后坐时气贯左腿。膝周围为阴阳经脉之合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踝周围为足阴阳经脉之原穴和经穴,可治脏腑疾病,亦可疏筋利节。

30、缩身修面

左脚自然伸直,左脚内虚外实,右腿深屈,上身前屈。此时气贯右下肢阴阳经脉,右侧胆经、膀胱经及督脉气机上升到头。同时双手捧气贯气面部、神庭穴、印堂穴,面部七窍,故称为“修面”。此节动作使气息上贯头面部。

31、探地

左手心向下,使头面胸部气机下降。右手臂随转腰向右侧后方划动,从手阳经排出体内病浊气,并接收地气。

3、合掌

右手捞地气与左手心相对,使两劳宫气息相通,则气机由胸部顺任冲脉上升到上丹田,使上丹田收气。此动作主练前身。

33、搓掌

两手由“合掌”迅速向左右分开,左手心向外(左侧),右手心向右下方,从手阴经排泄头胸部病浊气。

34、寻云看雾

起身拧腰拔背,稍拉紧双腿后侧,气通任脉、冲脉及手阴阳经咏上升到头,双手收气捧气,使内外气息都贯气上丹田,以健脑补肾。

35、背翅

当两手捧气到最高处时,两手从腋下经两肋下插到腰胯后侧,使合谷穴对腋窝、肋部、腰部及肾俞穴贯气,使气机顺胆经膀胱经下行,可达涌泉。井从手脚排出病浊气,以清热湿,可治泌尿系统疾病。

36、回膀

两手抱气,用手爪贯气两肩禹穴,气顺阳跷脉下行涌泉。肩髑穴为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具有疏筋利节的作用,可治肩周炎、上肢挛痛及瘫痪病。

37、下贯

两手心向里由胸前向下,贯气中、下丹田,然后两手捧气前额前,同时两脚跟提起,使涌泉收地气,体内阴阳经脉气机一起上升到头面部,同时两手劳宫亦对头面部贯气,使上丹田收气。两手外旋经面、胸、腹迅速下落,两脚跟亦同时迅速着地,一起震动,可加快体内气机由上而下迅速下降到涌泉,病浊气可以从涌泉和劳宫穴迅速排出。

38、涮翅

左右肋部主要为肝、胆、脾经脉的运行部位,期门为肝之募穴,京门为肾之募穴(位于胆经),日月为胆之募穴(位于胆经),章门为脾之募穴(位于肝经)。古人说,新病求之俞(俞穴),久病求之募(募穴),慢性病、内伤久病、正气不足,多取募穴治疗。

涮翅,用手劳宫穴对肋部,边颤动边由上到下,边由外向里来回划动三次,对胆、肝、脾、肾脏进行贯气及排病浊气。

39、涮膀

手变爪形贴放在胸部气户穴下,贯气屋翳穴,气通中丹田,使手阴经脉成一闭路。然后,以肩为轴,以肘自下而上划圈三次,以活动肩关节,气贯肩井穴、肩*穴、肩*穴、肩*穴,可疏经利节,疏风散寒。可治肩周炎、肩臂痛等病。屋翳穴为胸部常用穴,具有宣肺理气,安神定志,活络通乳的作用,可治咳喘、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病。

40、振翅洗胸

两手心向里,边颤动边由胸到腹向上移动,可疏导任、冲脉,胃、肝、肾经及诸经穴位。然后,再边颤动边由下而上向胸部贯气,如此上下往返七次洗胸。同时身体微微自然前后摆动,多作此动作,可以宣肺理气,可治咳喘等心、肺疾病及肝、脾、胃消化系统疾病。

41、展翅洗头

为边颤动手臂边转动头颈的运动。颈部是人体肢体和头脑联系的要道。活动头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可以疏导头颈部的经络及要穴,有利于疏通督脉、膀胱、三焦及胆经络。气贯大椎、大杼、天柱、玉枕、风府、风池等穴。晃动头颈具有清热散风,清头明日,升清降浊的作用.可治头、面部、耳、目、颈项、咽喉等病。手臂在头部上方颤动,具有疏导经络,排泄头颈部病浊气的作用。

注意晃动动作,要缓慢,不可快转,不要大转腰,以防头晕、小稳。颈、臂带动肩腰一起微微晃动,有活动脊柱,调节脊神经的作用,先逆转、后顺转为补身法。

4、落膀收翅

上体、上肢舒展放松,两手变爪形收拢经气,贯气大包穴,以贯气中焦、脾经之大络。

使全身阴阳经之络脉得到疏贯。

43、泳动起飞

当两手臂向前上方伸展颤动时,手心向上,同时两脚跟提起,仝身气机上升到头,此时主要疏导全身阴经经脉,从手阴经排泄病浊气,手阳经收气。

当两手臂边颤动,边呈侧举时,手心向下,手阴经收气进胸,从手阳经排泄病浊气。同时,脚跟自然下落,亦从脚排出病浊气。七次起飞之后,两手变爪贯气带脉穴,以温补下焦,贯气带脉及下丹田,疏排之后以补元气。

此节动作,具有疏导全身阴阳脉的作用,可疏经活络,升清降浊。

44、指天

右脚成弓步,右手向前上举,拇指按小指少冲穴,其余三指竖指天空。少冲穴为心经之井穴,少商穴(拇指)为肺经之井穴。两穴都具有清目醒神作用,可治神经系统疾病,是重要的急救穴位。两井穴相接则手阴经收气贯心肺上焦,亦可下行贯

右足阴经脉。收天阳大自然好气补体阴,右足胆经、膀胱经气机上升,左足阴经气机下降,左手心向下可排气,眼视右手,故以右侧气机下降为主。

45、划地

右腿深屈,左腿自然伸直,内虚外实,左手在左脚外侧逆时针划圈,收地气贯外踝骨周围穴,气通膀胱经、胆经及阳维、阳跷脉,使气机上升到头,上丹田收气。右手下按,右侧手、足阴经气机下降,此时气机左升右降。眼视左手,以左侧气机上升为主。

46、转身划地

转身后,右手对右外踝骨周围穴贯气,使气机上升到头,上丹田收气。气贯左足阴经脉,而“划地”气路对称,此时气机右升左降,这两节动作均为取地阴补体阴。

47、捧气

两手捧气过头,气机上升,贯头面,上丹田收气,顺任脉下行,贯通中、下丹田,可下贯左足阴经脉到涌泉,右腿胆经经气上升到头,上丹田收气为主.为右升左降,以升为主。

48、归回

两手顺任脉而下,顺右腿下按在右脚前,则外导内行,气机由上而下,归回入地。排病浊气为主。左腿脚跟上提涌泉收地气,顺膀胱经及督脉上升到头肩,为左升右降。两手下按之后放松上提,同时上身抬起收地气入下丹田,如此下按上提三次,劳宫排气收气。眼视手,气机以降为主。做这两节动作。以凋节气机升降、收排,使全身上下前后左右阴阳平衡。

49、连环步

右臂屈肘,与肩同高,手心向外,劳官内收,收气顺手阴经进胸腹,开腋则极泉亦收气。从肘部及小指从侧小肠经穴排出病浊气。

右肘由前向右后方,带动上身及腰胯向左扭转约90度,左脚上前一步,脚尖朝左前方,脚外侧实内侧虚,使左腿向左扭转,则上身与腿扭转方向相反,使整个身体上下扭拧,左侧拧拉右侧拧压,阿时带动脊柱及腰胯一起扭转。左脚涌泉收地气,左腿气机上升,右腿气机下降,左手捞气贯下丹田。气机主要为左侧收、升,右侧排、降。

然后屈左肘,身体向左扭拧,右脚上一步,右腿向右扭拧,呈右侧拧拉,左侧拧压,右手臂伸肘捞气贯下丹田。侧膝,重心前移,气机亦从头下行到右脚涌泉。接着左脚上前一步,动作气路同前,如此交替共走七步,劳宫收气、排气,气机上升下行,使上丹田收气,使上、中、下丹田贯通合一。

注意:做动作时全身放松,指、腕、肘、肩关节成波浪形节节伸推和收缩。

50、鸽子翻身

两手虎口相对随身体一起向前向上再转向前下方,当两手由前向上举时,身体左侧受压缩,右侧受拉伸,当两手由上向右转下时,身体左侧受拉伸,右侧受压缩。气通胆经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气以健脑补神。

当身体呈左腿下跪姿势,两手一起摆向左后上方时,上身也随之向左扭转,眼看左手,左臂自然伸直,右臂屈肘约90度,则劳宫收气进胸腹,气贯两下肢。

此节动作主要锻炼胆经,在翻身时先右边气息上升,左边下降,后左升、右降,使胆经气息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气以补神气。

51、弹膀

上身前屈,左腿自然伸直,左脚跟虚,右腿深屈,右脚实,重心在右脚上。此时气通胆经、膀胱经及督脉,气机上升到头面,同时气贯右腿。然后,两手臂边微微颤动,边带动肩胛慢慢前后、上下转动,先动右肩后动左肩为一次弹膀,共弹膀七次,当肩部由前向上提时,则劳宫收地气,顺手阳经上升到肩,当身体由上向后下落时,气贯肾俞穴,亦可顺膀胱经下贯到脚,手臂向前伸颤时为排泄,向里收提时为收气,注意腰胯要自然放松。

这节的作用,主要为收“地阴补体阴”。以滋阴补肾,清热利湿,同时,亦可治肩胛病。

5、遮雾

双手臂先右后左交替向体侧划弧外旋,落于体侧。手臂向前向上划弧时,劳宫收大自然好气通手阳经上升到头,同时上身扭转,拉伸腰肋使胆经经气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气。手臂下落时则气机下降。此节作用为收天阳补体阳,上丹田进气以补神气。

53、看风上飞

右脚上前一步.脚跟着地,左腿微屈,同时两手屈肘上提、屈腕内收,则劳宫收气进胸,下沉丹田。然后两手前伸,伸肘撑腕,手心向前,排泄胸腹部病浊气,同时开手阳经脉,使气机上升到头,以健脑补神。右脚亦同时全部着地,微屈膝,重心前移,气机亦从头下行到右脚涌泉。接着左脚上前一步,动作气路同前,如此交替共走七步,劳宫收气、排气,气机上升下降,使上丹田收气,使上、中、下丹田贯通合一。

54、横膀

两臂左右分展,掌心向外,手指向前,用力外撑。开小肠经脉,气通督脉,气机上升到头,同时劳宫穴排出病浊气。这节动作具有清肺热,安心神,治疗心肺及脑神经疾病。

55、过海

身形先左后右旋转,双手微抖、交替置于头侧部和腰部,分别向上、下丹田贯气。脚跟虚提,前腿自然伸直,后腿微屈。左过海则身体向左转90度,重心在右脚,则左侧气机上升到头,右侧气机下降到脚。右过海则动作同前,方向相反。这节动作,左升右降,右升左降,眼看上手,气机以升为主,上丹田收气灌输全身,有利于加快气血的运行,增强经络的疏通,以营养全身。

56、飞荡

当两手心向下,两臂边振颤边向前摆至胸高时,同时两脚跟提起,右脚外侧着地,左脚内侧着地。此时气机上升,右侧升

阳经经气为主,以疏贯中丹田。当两手边颤边下摆至腰胯时,同时两脚跟着地,使气机下沉丹田。

然后,向右转身度,左脚外侧着地,右脚内侧着地,以左升阳经气,右升阴经气为主。上下往复振摆三次。此节动作气通上、中、下三焦,具有调节三焦功能,排泄三焦病浊气的作用。

57、贯气颤动

两手臂边振颤,边向胸腹部抱气贯气七次。主要是全面贯气上、中、下三焦,疏贯胃肠,增强消化功能,两脚提起,全身一起振颤,增强疏导功能,病浊气从手脚排出。

58、抖翅

两手对头部振颤.向全身贯气,上丹田收气,下贯中、下丹田,为下节做准备。

59、俯瞰大地

两手从头部下按至腹前,使气机下降至下丹田。两手指斜相对,虎口圆,撑手腕,下视。然后左右交替转体(左、右、左),共走三步,脚尖内扣(此步法为“螺旋缠腿),眼神下视。这样,利用撑压手掌、缠腿、拧转身躯等动作,开动手、足阴经,从膝内侧、足大趾涌泉排出体内病浊气。此节动作的作用,主练足三阴经及带脉,气沉丹田。从手脚排出五脏之病浊气。

60、抬膀迎月

1.前迎月:左腿自然伸直,重心在右腿。两手斜相对虎口圆,手心斜向左上方,此时左侧腰肋拉扭,右侧腰肋扭压。左侧气机上升,上丹田收气,同时两手心之间外气相聚捧托一气团,在向右后转体,两手向下摆时把气贯入下丹田。

.后迎月:当两手摆向右前上方时,呈后迎月状,则右侧气机上升,左侧气机下降。“迎月”气机主升,上丹田收气为主。左、右扭转以活动带脉、任脉、冲脉、督脉及手足阴阳经脉。气机从上丹田降到下丹田再升到上丹田,由左侧到右侧,以调节气机升降,使身体上、下、左、右、阴、阳平衡。

61、大缠手

身体转正,重心前移右脚,两手下摆至小腹前,左手劳宫对下丹田贯气。左脚上前半步,重心前移,两脚跟提起,左腿气机上升到下丹田,右手缠绕左手指一圈,迅速下切于右胯侧,右手小指外侧用力向下切砍,从阳谷、腕骨、后溪穴排出头部病浊气,具有清热散风,清肝,胆、心之火邪,可治耳、目、头部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右脚跟迅速用力着地,屈膝,重心后移右脚,使头部背部病浊气迅速下降从右脚排出。大缠手为左侧气机上升,右侧气机下降,左补右泄,此节作用为协调机体阴阳平衡。

6、漂水飞上

当两臂从左右上提至胸高,手心向下,两脚跟先后上提时,气机从足经上升到腹胸,同时劳宫收气,从手阴经脉贯气到胸,此时,中丹田收气。两手臂下落至小腹高时,两脚跟自然着地,重心后移。此时气沉下丹田。同时,劳宫排病浊气。如此两臂起落三次,上提时提腕,微屈肘,则劳宫收气,下落时伸肘、撑腕,则劳宫排气。

63、三抱收气

双手交替上下早“怀抱琵琶状”,当呈右弓步时,右手对右胸部向中丹田贯气,左手贯气左带脉穴可进入下丹田。眼视右手,以中丹田收气为主,当呈左弓步时,左手对左胸部向中丹田贯气,右手贯气右带脉穴。如此三抱琶琶收气。当左右换手,后撤步时,亦可自然左右晃动身体,两手捞气贯气。

64、收势

两手臂抱气向气户穴贯气,呈“十字臂”势,以贯气入中丹田。然后两手臂再抱大自然的好气从上到下,贯气入下丹田。可意想下丹田片刻后收功,以收气归元,培养元气。

动作前后顺序特点:

(1)从第一至第十节:主练任、冲、督、带脉,对全身1条手足阴阳经络起调节作用。然后上、下、前、后、左、右,有贯有排,以平秘阴阳,排出体内病浊气。

()从第十一至第十七节:用手心劳宫穴发出的外气进行点穴贯气,顺经搓抹,使四肢及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得以疏贯,排后必须贯补,以营养周身器官组织。

(3)从第十八至第二十七节:为两组重复动作,从“十字臂”到“双拍转身”动作重复做两遍。其中“草上飘”为这组动作的中心。“草上飘”使气机从脚经后背上升到头,再从前胸下行到脚,实现前后阴阳的大循环。“双拍转身”使气机由下转上,而“下沉”则使气机由上而下,为“草上飘”的准备动作,以实现前后阴阳大循环。使全身前后上下、阴阳经络贯通,气血畅通。然后使气机下沉丹田,气息归元。

(4)从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七节:有贯有排,气贯下肢阴阳经脉及足经之合穴、原穴,可调整脏腑,疏筋利节。气贯头面,使上丹田收气,以健脑补神,并从上到下贯气全身,从手脚排泄病浊气。

(5)从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三节:手臂边颤动边做动作,以加强经络的疏导排泄作用。分别对头颈、肩背、胸腹、脏腑及肢体、全体疏导一遍。最后.贯气带脉穴,以温补下焦,滋补元气。

(6)从第四十四至第四十八节:收大自然之天气、地气,收“天阳补体阴”,收“地阴补体阳”,使上丹田收进好气以健脑补神;调节气机升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手、脚收气贯补大脑,亦从手脚排泄头部病浊气。

(7)从第四十九至第六十一节:动作及气路运行复杂一些,但功力大、气感强。通过腰胯的旋转,扭拧;腰肋的拉伸、压缩,下肢腿脚的外翻,内扣;重点锻炼奇经八脉,调节全身阴阳经络。通过手臂前后、上下、左右、向内、向外,伸缩、转摆、颤抖动作,调节气机的升降丌台,收贯排泄;贯疏五脏六腑,营养全身。

(8)从第六十二至第六十四节:为收气贯补中、下、丹田,最后使全身气息归元,以练元气。

功理和气路:

“后六十四式”功法是在“前六十四式”功法疏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础上,使各经络纵横表里全面贯通、增收天阳、地阴之气,提高补虚泄实的能力,使神经活动、体液循环和人体代谢功能进到一个新的水平。除祛病、健身外,还可以收到显著的益智效果。

大雁气功“后六十四式”功法气息较强,因此,初学大雁气功者,最好先学练会“前六十四式”一段时间后,再学“后六十四式”为好。特别是老年体弱者,以练“前六十四式”就可以了。但青少年及体力较好的中老年人,连贯练“前、后六十四式”,则效果更好。

动作特点:

(1)它比“前六十四式”功力大,气感强。通过身体的旋转、扭拧、拉伸、压缩等动作,以增强对奇经八脉的锻炼,加强对经络及脏腑的调节功能。动作及气路均较“前六十四式”复杂一些。许多动作都是多条经络路线的大循环。

()内外循环结合,增强治病效果。利用手心劳宫穴发出的外气进行点穴、拍打、贯气,顺经搓抹,使体内外气息相通,以增强收贯好气、排病浊气的效果。先右后左,先逆转后顺转,以及经络搓抹均为补身法,而右、左、右均为排泄法。

(3)上丹田收气多。后六十四节动作中。有1/3的动作以上丹田收气为主,故“后六十四式”有明显的健脑补神的益智作用。

(4)锻炼全面。对全身关节、肌肉及脊椎锻炼全面,有较好的舒筋和节及防止老化的作甩。

练功注意事项:

(1)练后六十四节大雁功者,必须先练前六十四节大雁功。最好是在练过一段时间前六十四节大雁功之后,经络基本疏通,手心劳宫穴有外气之后,再练后六十四节,则可增强治病健身效果。

()精神病、癫痫、癔病及头部有病者,暂不要练后六十四节大雁功,以防激发而发病,只练前六十四节大雁功就可以,较安全。必须在练前六十四节大雁功后,使经络基本疏通,病情完全好转的情况下,适当练习后六十四节可巩固治病效果。

(3)大雁功前后六十四节动作可以连贯起来练习,也可以只练前六十四节动作或练某些单节动作。

(4)意念随动作及眼神走,不必另加意念。

大雁气功后六十四式动作名称口诀

1-6:伸、收、风、对、散、缠手

7-1:转、甩、背、排、穿、外(扭)

13-17:搓、拍、搓、点、(把气)归

18-4:十、下、飘、双、十、下、飘

5-8:双、十、下沉、后拍腿

9-33:晃、缩、探、合、搓掌开

34-37:看雾、背翅、回膀、下

38-43:涮、涮、洗、洗、落、泳飞

44-47:指天、划地、转划、捧

48-53:归、连、翻、弹、遮、上飞

54-59:横、海、荡、颤、抖、瞰地

60-64:迎月、大缠、漂、抱、收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